> 详情

马克思主义在武汉地区广泛传播

来源:本站原创  2021-12-24 15:54:41

马克思主义在武汉地区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20年至1923年,在武汉地方党组织领导下,武汉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呈现出组织性强、参与人数多、内容丰富、成效显著、影响广泛等特点,全面彰显了武汉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重要主阵地的重大作用。

武汉地区早期党组织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作为党、团组织中的公开学习形式。毛泽东在向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自己思想转变时,直言由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等三本书对他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武汉地区的广泛传播,为中共建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汉俊是从荆楚大地走出去的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1918年回国后,在上海从事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上海地方党组织和中国共产党的组建工作,先后发表近百篇文章,成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被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赞誉为当时中共党内“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他不仅向武汉建党的几位骨干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而且直接联络和指导了武汉党组织的建立。

1.jpg

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李汉俊   

1920年2月,恽代英联系几个进步小团体创立了利群书社,在武昌横街头开办了以“利群书社”为名的书报门市部,开始逐渐经销《共产党宣言》、《马格斯资本论入门》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新青年》等武汉地区的主要媒体登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马克思原著。武汉党、团组织成立后,发动《大汉报》、《汉口新闻报》、《江声日刊》、《武汉商报》、《武汉晚报》、《汉口时报》和《武汉星期评论》等7大媒体同时出版纪念“五一”专号,发表了《敬告劳动界》、《我对于武汉劳动的观察》等17篇文章。这是武汉地区自十月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公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行动,在武汉新闻史上是破天荒的事,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2.jpg

五四运动时,为抵制日货,恽代英剃成爱国“光头” 

3.jpg

利群书社旧址

4.jpg

利群书社主要成员与中华大学、武昌高师进步青年创办的《互助》刊物

图片5.png

5.jpg

 李汉俊翻译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

6.jpg

1921年,恽代英、黄负生、刘子通等创办的《武汉星期评论》

1922年5月下旬,李汉俊在武昌撰写了《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必要及我们现在入手的方法》,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体系,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作武器,进行社会革命。恽代英、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黄负生等武汉早期共产党组织的中坚力量,以各种方式手段在广大青年学生、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发动革命斗争,为武汉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突出贡献。

7.jpg

武汉党组织成立之前,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人即十分注重教育面向劳苦大众,注重平民教育。恽代英在五四运动中提出了要“注意下级平民的通俗教育”的问题,并和施洋组织了湖北平民教育社。武汉党组织成立后,董必武以创办的武汉中学为据点,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改革、教育革新等思想。陈潭秋、黄负生、刘子通等充分利用学校阵地,在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师附属小学、启黄中学等学校向进步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

8.jpg

五四运动后,董必武等人在武汉涵三宫创办的武汉中学

9.jpg

湖北女师学潮胜利后,七位运动骨干在蛇山合影留念。

10.jpg

武汉地区的进步知识分子在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通过调查武汉工人阶级状况等活动,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武汉工人运动结合的最初尝试。武汉党、团组织成员和部分青年学生深入车站、工厂,组织工人成立工人俱乐部,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

11.jpg

刊登在《新青年》上的《武汉五局工人状况》

12.jpg

武汉人力车夫工人

13.jpg

武汉码头工人

14.jpg

武汉打包工人

董必武、刘伯垂、陈潭秋等武汉早期党组织的核心力量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了武汉早期共产党组织的诞生。恽代英也是从翻译《阶级争斗》起,开始加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并且通过这种学习和研究,开始了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实现了思想上的飞跃。他的一批同志和朋友,如黄负生、萧楚女、李书渠、林育南、李求实等,均先后转向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并在中共一大后很快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壮大了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

 

15.jpg

(来源:《中国共产党武汉历史》、武汉党史网)